时间:2022-09-15 07:06:15 | 浏览:937
邵阳最早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可追溯到明代。明洪武六年(1373),宝庆府城筑石城墙,建5座城门,形成封闭式城池格局,建设已有规划意识。清代至民国,城区从封闭的内城向城外拓展,在建设中大多有零星、短期策划。新中国成立后,邵阳即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展城市建设,开启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
1955年,第一份城市规划文件——《邵阳市功能分区规划草图》拟定完成;1959年,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邵阳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规划确定邵阳市为钢铁、机械、煤炭为主,多方面发展的新型工业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用地34平方公里,规划城市人口到1962年24万人,远期32万人。该规划产生于“大跃进”、大办钢铁的特定时期,规划城市性质定位不准,规模过大,指标偏高,完成后又遇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规划目标基本没有付诸实施。
在此期间,建成第一条南北向城市道路江湖大道(今五一北路),和中心路、城南路(今宝庆中路)、钢厂路、铁厂路、邵石路、建设路,城区基本框架确定。1959年开通邵阳至长沙民航(西外街邵阳机场),1960年娄邵铁路建成通车,设邵阳二级站,从此货运从水路运输逐渐向铁路运输转移。
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
1964年编制完成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确定邵阳市为机械、化工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确定城市依托旧城区发展,取消江北工业用地,规划城市人口到1970年11万人,远期12万人。该规划受1961-1963年压缩基建规模的影响,对邵阳市的未来建设和发展缺乏远见,所确定的城市规模过小、主要指标偏低、功能分区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城市的发展,出现城市布局较为混乱、工厂选址不当的状况。
1971年-1972年,对该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制定了1971-1975年近期建设规划,但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调查研究,仍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矛盾。文化大革命时期,城市规划工作陷入混乱,管理机构瘫痪,专业人员改行,技术资料散失,规划失控,给城市发展造成不良后果。
1960年至1976年,邵阳市城市建设步入低潮,新建、改建了一批城区道路;修筑了资江一桥、邵水桥,结束了汽车轮渡的历史;搬迁了老汽车站,开辟了人民广场;建成洋溪桥、城西水厂,扩建工业街水厂,完善了给排水、环卫、公交等市政基础设施。
上世纪70年代的邵阳人民广场
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
1977年,邵阳升格为省辖市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迈上新的台阶。《邵阳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1年编制完成,规划确定邵阳市为邵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纺、机械、化工为主体的工业城市,坚持控制东西,发展南北,拓开城市骨架的建设布局。
1986年对该版规划进行了修编,对原总体规划进行了完善、补充、局部修改和调整。城市性质调整为湘中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轻纺、机械、食品、化工为主体的工业城市,功能分区增加了火车西站(今火车南站)、江北仓储区。规划用地规模到2000年为34.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985年20万人,2000年末30万人。
20世纪80年代,邵阳城区四桥飞虹。
该规划使城市按照“控制东西,发展南北”的原则发展,搬迁了一批位于市中心区“三废”污染严重的工厂,改善了城市环境,完成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了若干住宅小区。拉开了城北路、红旗路—东风路、宝庆路和五一路、邵水西路、西湖路三横三纵的道路骨架。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加大公园绿地建设,兴建东塔公园,城市形象迅速改观。城市人口由1986年的21.86万人,增加到1996年底的34.2万人。城市建成区由16.27平方公里,增加到27.5平方公里。特别是将建设重点由邵水两岸逐步向资江两岸转移。1995年10月,挥师江北,再造新城,拉开邵阳城市格局发展的新帷幕。1996年,省政府批准成立设立了当时全省唯一的民营经济开发区——江北民营经济试验区。至1998年,邵阳城市化水平上升到18.5%。
20世纪90年代,邵阳城区资江两岸。
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
2001年《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15)》编制完成,该版规划确定邵阳市是以工业、商贸为基础的湘中及湘中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以古城风貌和资邵两水为主要特色的山水城市。用地规模2005年为38平方公里,2015年为57平方公里,人口规模2005年为45万人,远期为60万人,远景为100万人。
在此期间,西湖桥建成使用,打通了北塔与大祥交通瓶颈,形成了大祥、双清、北塔“三足鼎立”格局。洛湛铁路邵阳火车南站建成通车,这标志邵阳铁路运输新的纪元,掀起城南新城开发热潮。这一时期,邵阳城市的主要发展动力包括交通条件的改善和自身城市功能的外溢,城市形态以内向填充、结构优化为特点。
本世纪初,资邵交汇处。
第五次城市总体规划
《邵阳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于2005年完成编制,规划确定邵阳市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湘中及湘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邵阳市域政治、文化、经济、信息中心,是加工制造业发达、物流集散顺畅、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厚重的山水生态城市。用地规模2010年为60平方公里,2020年为8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2010年为60万人,2020年为80万人。规划提出了“北联、东进、南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一带两轴四组团”的总体布局结构。
2004年以来,在第五次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邵阳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2008年,邵阳大道建成通车,新的东西向轴线形成;重点加强了火车南站、北塔新城、大祥区西部等区域的开发力度,同时 全面启动桃花新城、佘湖新城、宝庆科技工业园产业园、宝庆科技工业园商住区、城市行政中心等城市新区的建设,城市东进、南拓的发展态势明显。但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北塔片区的发展并不理想。 建成区面积已由2004年的37.16平方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63.9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2004年的42.7万人增加到61.34万人。
第六次城市总体规划
《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确定,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1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100平方米/人。城市发展方向为东进、北拓、西联、南延,规划形成“两带、三轴、四片、多组团”的用地空间结构。两带:资江风光带、邵水风光带。三轴:沪昆高速-邵阳大道-新城大道的东西向空间发展轴,西湖北路-雪峰路-二广高速的南北向空间发展轴,城市中心景观主轴。四片:中部片区、城南片区、城东片区和北塔片区四大城市片区。多组团:在各片区内形成多个功能组团。
城市新貌——位于邵阳大道的时代公园
历次规划的实施,使邵阳城市格局由沿邵水河的“一河两岸”发展为“三足鼎立”,进而迈向“四区”(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邵阳经开区)并进。市城区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的3.2平方公里扩大到78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由6.47万人发展到77万人,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的“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呼之欲出。